我在致诚的120天,重新认识法律与公益

未分类 1 月 2, 2020

1

实习生周玥





1
缘起

最初知道“致诚”,是在一篇杜克大学中国学生会的校友访谈当中。那时我大三,负责学生会所有校友访谈的编辑工作。在那篇我后来取名为“从学院到法院,总选择少有人走的路”的访谈文章里,我读到了那位在哈佛法学院就读的学姐对于她大三暑假在致诚实习时的描述:
走进致诚的办公楼,在一层半的楼梯间里挂着四个大字:为了正义,每天早上去上班都能看见。再加上平时看见各种律师克服很大的困难去完成他们的工作,真的特别感动,当时是第一次这么直观地感受到律师这个职业能够对人产生的影响,有时对一些客户的一生都会带来巨大的影响。
就是这位素未谋面的学姐的寥寥几句话,让我对致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她谈到的楼梯间里悬挂的四个字,是那么地简练而有力。那时的我,就在心中对致诚这个组织种下了一丝敬畏和好奇心。
于是在我为自己的间隔年做规划时,在拉斯维加斯的机场——彼时我正带着爸妈在美国毕业旅行——第一次点开了致诚的实习生申请表。
网址:www.zcpi.org
微信公号:致诚公益
致诚实习生申请表


此时回顾,我需要承认我当时对这份实习还是存有一些罗曼蒂克式的英雄主义幻想,我想象自己会和律师一起接待当事人、取证、或许还会去到外地调研,我设想着通过实习也许我也能改变一些弱势群体的命运。所以,当我最初和欣姐通话,了解到我会主要在基金会工作时,我心里是有一丝遗憾的,尤其是遗憾于自己没有国内法学背景可能无法深入地参与案件。不过听到欣姐温柔的声音,以及她对致诚各个附属机构组织全面翔实的介绍,我心中还是燃起了对这份实习的期待,也希望能借机多了解一下国内的公益生态现状。
于是,2019年八月末,北京的暑气还没有褪尽,我结束了在湖南的短期支教项目,拖着曾经陪伴我远渡重洋的两个大箱子来到了丰台,正式走进了这个楼梯间里悬挂着“为了正义”的公益机构,开始为期四个月的实习。

为了正义楼梯

2
实习的工作

实习期间,我主要在中致儿童关爱基金会工作,也配合致诚社会组织和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做了一些辅助性工作和研究。
和许多公益圈的门外汉一样,我之前对“基金会”知之甚少,也不知道它和NGO有什么区别和界限。不过我来实习的时机很巧,第一周就旁听了基金会的理事会并做了记录,了解到了基金会的组织架构和两个主要项目:小额爱心项目和CKDP乡村幼儿园发展计划。前者是针对在民事和刑事案件中权利受到侵害但不能得到补偿的儿童和失足未成年人给予小额资助,后者则是通过对乡村幼儿园教师的赋能和培训来关爱乡村儿童。同期,我对近两年的小额爱心项目的资助对象情况进行了整理,并且帮助策划了CKDP“月光小晚会”讲故事活动。

实习期间




很快地,我也接触到了一些致诚社会组织的工作,借此了解到了国内社会组织的分类(即一共分为基金会、社会团体和社会服务机构三大类)以及政府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制度(包括《慈善法》、《基金会管理条例》等)。

当时的我对这一方面的法律法规知之甚少,不过因为社会组织部门的何律师是这方面的专家,我通过跟随何律师外出讲课、听他所开设的《基金会合规建设》课程、整理基金会法律文件的模板、以及收集近三年来各省市民政部门对社会组织的行政处罚,短短几周下来就对于国内基金会所需要遵循的法律法规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初步了解。另外,我还正好碰上基金会要委托我们起诉一个接受了他们资助但是没有执行就失联的机构,我协助何律师起草了起诉状并进行了证据整理,并和他一起去立案,虽然这个案件案情比较简单明了,但通过这个经历我也对国内的诉讼程序有了了解。

基金会理事监事:王欣、王毅伟、白占滔、何国科、周玥

 

在后续工作中,我有机地在基金会和社会组织两个部门之间轮转,基金会方面:我负责了关于小额爱心的宣传推文撰写并协助CKDP讲故事活动的执行;我也做了一些关于预防校园欺凌的研究(这期间还恰逢大连13岁男童杀人事件发生),了解到了香港和挪威等地在这方面的政策;此外,我们在11月末开始了“公益之声”电台,策划录制了6期节目,内容是公益行业的科普。社会组织方面:我主要做了基金会受到行政处罚的案例研究和网络名誉权侵权的案例研究,以及对民政局的行政处罚度量标准征求意见稿和工商部门的同类条款进行了对比。
此外,我也为青少年法律援助和研究中心做了一些翻译和资料收集的工作,例如为国际儿童法联盟网站搜集各个国家儿童保护的相关法律,以及翻译中心资助的肯尼亚一家保护儿童权益的NGO提交的季度报告。
左起:陈强、周玥、张怡慧、石纯毓、何国科
实习过程中我还有不少外出参会参访的机会,例如和何律师到成都麓湖社区基金会、亚洲基金会(听关于反家暴组织筹款的报告研讨)、妇联儿基会;和欣姐一起参加公益慈善汇展、慈善文化论坛、到石家庄女子监狱探访、到童书妈妈万有空间介绍基金会、以及到朝阳法院旁听审判等等;此外,我也听了两场丰台律协的讲座(分别关于诉讼和行政法),十二月末的时候还和外国实习生们一起参观了法院博物馆。
四个月的时间似乎眨眼而过,我的这段实习生活是充实而自由的,接触到了儿童权利和未成年人保护的相关知识,学习到了基金会的运作与合规建设的基本知识和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对于校园欺凌、网络筹款平台和慈善信托等社会热点问题有了深入的了解,还亲身接触到了国内的诉讼程序,可以说得上是收获满满。虽然没有像最初的想象中那样做到真切地改变到什么人的生活或命运,但至少还是对我所服务的两个部门有一些微小的贡献。

3
成长和反思

这次实习中很幸运的事情就是遇到了欣姐和何律师这两位非常关心我的成长和经常引导我的导师,让我在工作过程之中和工作之外都对于自己的个人技能和未来发展进行了思考和规划。我在这里从我个人的成长和对法律与公益行业的思考两个方面分别谈一谈。
个人成长
1)深化专业知识,要从有技能的人成为“专家”
这一观点是受到了何律师的启发,他对我提到当他作为民政部专家去地方机构讲话时,往往会受到很高程度的重视,而这种重视或许是很多人和机构不会给予一个掌握了同样的知识但身份仅仅是律师的人的。“专家”的身份不仅仅赋予人话语权,更重要的是为其权威性背书,提供了一个让其可以产生影响力的发声的位置。成为专家也就成为了可以影响宏观政策、做出切实改变的人,关于这一点,佟主任的经历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 持续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学会用吸引人的方式说重点
意识到表达的重要性是因为平日里听到欣姐介绍基金会的项目的信手拈来,以及何老师讲课时的侃侃而谈,也是因为外出参加活动时听到有一些嘉宾长篇大论却重点全无的讲话时呈现的反面教材,作为听众,会被哪一种表达方式吸引是非常显而易见的事。
我越来越意识到,很多时候,表达的形式比内容更为重要。大多数时候大众都喜欢听故事,好的故事会让人有想要行动的冲动,而这种想要行动的冲动对于公益机构来说是可贵的,甚至是可以转换为切实资源的。
而且,在录制公益之声节目的过程中,我也意识到了自己在口头表达上还需要加强,我在临场口头表达中会有较多的语气词助词,内容缺乏内在逻辑性,有时候会不由自主地重复自己,或者说到最后声音渐渐弱下去等,我今后在这方面还需要多一些刻意训练。
3)丰富自己使用多媒体叙事的技能,技多不压身
这一点算是我一直隐约有意识到的一个自我的短板,在这个数字化多媒体化的时代,应该学会用图片、大数据、短视频等多样的形式讲故事。我需要学一学Photoshop,简单的视频剪辑和网站搭建这样实用的技能,不求精通,但求不在信息时代落伍。
4)发挥自己善于检索信息、工作高效的优势
意识到短板的同时也意识到自己可以发扬的长处,我对于研究有热情,信息检索的能力也还不错,平时工作也算是比较高效,这些都是我应该有自我认识并保持和培养的技能。 
5) 多做计划和反思,突破舒适区
如果要我为自己实习期间的表现打分,我会打一个十分制中的八分。主要的不足在于,我十一月时曾经有一周多的时间在充分了解了基金会和社会组织之后进入了工作上的舒适区,有一些倦怠。不过我自己在发现这一点之后为自己制定了更具体的工作计划,工作的最后一个月也还算比较高效。这个状态的改变让我意识到了人是有惰性的,也意识到及时的反思和目标的细化能一定程度上帮助我克服惰性。

左起:王欣、周玥
公益与法律:
1) 我们需要讲公益改变人生的故事,但真实的公益是由焦虑和迷茫的日常堆积起来的。
前面谈到,公益行业(或许每个行业都如是)中,会讲故事是很重要的,我们需要故事,需要“为了正义”的故事,需要律师改变了援助对象人生的故事,需要坚持了十五年的小额爱心的故事。但公益的从业者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要面对的是乏味又近乎残酷的现实世界,是筹款的不易,是主管部门不可免的官僚主义,是斤斤计较的捐款方,是法院立案时长长的队伍和不耐烦的面孔,是种种的不尽如人意。这些现实会消磨人,会让人产生怀疑。也许那些时刻,我们可以用那些我们创造出来的“故事”来打动自己,提醒自己。
2)社会对公益的期许不符现实,公益也是一个“圈子”,有等级秩序和关系网络。
公益圈里有住在理论高阁的学者教授,有功成名就想要回报社会的企业家,有鱼目混珠的东郭先生,也有想附庸风雅的有钱人。公益圈也是一个小社会,公益人也需要挣钱养家,而不是成日里“用爱发电”。如果社会能像看待其他行业一样看待公益,而不是用有色眼镜将这个行业放在道德高地,或许会更有利于公益的发展。同时,公益行业自身也可以从商业社会中取其长而用之。
3)社会上存在着许多结构性问题,单靠法律和公益的力量是无法改变的。
从阅读小额爱心的案例,到关注社会热点事件,我看到许多结构性的问题,浓缩在那一个个很容易总结但是几乎无法解决的词当中:贫困、家庭缺位、性别不平等、过度商业化等等。
法律可以给出公正的判决,但受害者依然可能在困境中无法脱身;公益或许可以汇集人们的善意和爱心,但有些根深蒂固的观念会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改变了公益项目的初衷……
4)但信仰和坚持是有用的,而法律最终是关乎人的。
实习过程中几次与王毅伟律师的接触都很让我触动,我记得她说她的信念,“坚持数年,必有好处”,再平凡不过的八个字,她却真是十数年如一日地做到了。还有带我们去监狱探访失手杀子的母亲的岳慧清检察官,在朝阳法院审判盗窃案时问起犯罪嫌疑人“你家里有几个孩子”的张法官,她们都不忘记在司法程序之外,去关心案件中的“人”,去感染,去扬善。她们都是我的role models,我仰看的榜样。

4
尾声

我在2019年的最后几天里写下了这篇实习报告。写作时,我又重看了一次当时那篇对学姐的访谈,也看到了自己当时为那篇文章写下的引言。那时候要去读法学院的念头在我心中还悬而未决,但我好像也依稀知道“法律”这样一个庞大的词语背后所指代着一些重要的东西,知道学法律,应该有一颗初心:
这初心,是社会有多么复杂不公,法律人就该有多优秀坚定的信念;是明白自己追求什么理想,珍视何种价值;更是找到实现这种理想、捍卫这种价值的“道”,以期最终达到一种 ‘我心光明’。
现在回首,我惊异于当时这两句我凭空写出的话,其实很好地概括和贴合了我在致诚这四个月的收获。我想,我会带着这些收获,带着对致诚的爱与敬意,在我上下而求索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周玥2019年12月28日21:02

现代人不是那个去发现自我,发现关于自己的隐秘真相的人,现代人是那个努力创造自己的人。很有幸毕业后间隔年的第一份“工作”在致诚这样一个有二十年历史的公益律所。四个月的时间得以看到一些人间百态,增进一些对公益(和公益的困境)的了解,也有闲暇进行一些关于“如何创造自己”的思考。“为了正义”这四个字何等简洁,却也有万钧之力。虽然可见的未来里可能注定要sell out,但相信日后回顾这段时光时,也可以获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慰藉和力量吧。

本文作者:周玥,杜克大学公共政策本科毕业,致诚实习生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致诚社会组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