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赠物资过期了,基金会应该怎么处理?

3月 30, 2020 专业领域

编者按



最近有基金会咨询,捐赠人捐赠的物资到期了,基金会应该怎么办?首先,我们要强调,慈善组织应当做好仓储物资有效期的登记管理。从源头上避免出现物资过期的情况。毕竟物资过期了都没有使用,不仅导致了慈善组织管理的公共财产的损失,慈善组织还有可能因管理疏忽而承担责任。那么如果慈善组织管理的物资属于正常过期的,那么基金会应该如何妥善处理呢?我们认为,应该把握一个基本原则,根据物资的具体情况来分别进行处理。


01 基金会处理过期捐赠物资把握的基本原则


基金会面对过期物资,不管物资类型如何,我们都要坚持无害化原则具体来讲,无害化原则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内涵。首先是对人类身体健康无害化,第二是对生态环境无害化。也就是说,基金会处理过期物资时,不能简单地扔掉,也不能随意变卖,更不能随意地无视过期情形去使用物资,而应当采取适当措施避免造成二次伤害,或者交给专业的无害化处理企业进行处理,还能对物资进行二次利用。


02  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应当如何处理?


基金会为了救灾项目的需要,接受了大量食品类型的物资捐赠,由于项目执行或者食品本身保质期短,导致捐赠的食品超过保质期的,那么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对超过保质期食品监管工作的通知》,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应当进行无害化处理或销毁(包装一并销毁),也可以通过由有资质的单位回收后转化为饲料或肥料。


销毁食品时,应当注意根据待销毁食品的品种、数量,自行或者委托有销毁能力的单位采取合理措施进行销毁,不得再次影响食品安全。例如,为了防止食品被不法商家回收利用,不能直接抛弃过期食品了事,而应当同时销毁食品的包装。


对于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原料、半成品,同样应当按照超过保质期的食品进行处理,不能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原料、半成品生产加工食品,更加不能用已经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回收作为原料生产加工食品。


03  超过有效期的药品应如何处理?


一些与医疗救助有关的基金会,可能存储了大量药品类型的物资。如果药品超过有效期,那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应当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监督销毁或者依法采取其他无害化处理等措施。


04 超过有效期的医疗器械应当如何处理?


疫情期间,出现了大量医疗器械的物资需求。一些慈善组织可能没有注意到,医疗器械也是会过期的。显然,对于与人身健康密切相关的医疗器械,一旦过期就不能适用于原有的使用用途。例如,N95口罩较高的过滤效果,与口罩经过特殊处理,产生静电吸附效应有关,超过一定时间后,静电吸附的效果会降低,起不到应有的防护效果。医疗器械使用时一般都会与人体密切接触,过期的医疗器械原有的杀菌效果也可能失效,导致对人体产生危害。因此,我们建议对于过期的医疗器械,应当销毁或采取其他无害化处理措施。


05  超过有效期的化妆品应当如何处理?


疫情期间,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因为长期佩戴口罩、护目镜,对面部皮肤造成了伤害。我们看到一些捐赠人和基金会开始为医护人员捐赠专门针对长期戴口罩等问题而研制的护肤品等。那么基金会管理的化妆品出现过期,应该如何处理?显然,化妆品同样属于与人体密切接触的产品,根据无害化原则,我们建议对于过期的化妆品应当销毁或采取其他无害化处理措施。


06

其他超过 “安全使用期”可能对人体产生危害的物资如何处理?


除了食品、药品等常见的标注有保质期的物资,还有一些类型的物资也存在安全使用期,超期使用可能对人体产生危害。例如,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儿童玩具,超过安全使用期后,由于产品性状的改变,可能对儿童造成危害。对这类超过安全使用期的物资,显然也应该遵循无害化原则,予以销毁或无害化处理。


07

没有安全使用期或有效期的物资,储存时间过长如何处理?


还有一些物资并没有注明使用期限,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物资的使用价值会受到影响。例如含有电池的数码产品,储存时间过长,电池性能可能会受到影响。又例如,带按键的功能手机,随着先进的智能手机的普及,它的使用价值也在下降。


对于使用价值受到影响的产品,即便没有过期,慈善组织也应该考量如何妥善处理这些物资,在无害化原则的前提下,尽量发挥物资的价值,避免社会公共财产的损失。例如,对于存放时间过长电池性能降低的学习机,可以考虑委托专业企业更换电池,恢复其使用价值;此外,带按键的功能手机对普通人来说使用价值较低,但是对于不方便使用触屏智能手机的盲人来说,可能又具有更高的使用价值。


总的来说,虽然我们分析了不同类型物资过期的处理,但最重要的还是提醒基金会在接受物资捐赠时,特别关注物资是否标注了保质期、使用期、有效期、或安全使用期间等,尤其是对于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以及其他任何与人体密切接触的物资,更要关注其是否存在期限。毕竟防患于未然才是上策。

End

欢迎各位读者在通过公众号留言添加微信好友提出更多与本文相关的或其他与社会组织、慈善组织有关的法律问题,我们会继续为大家解答。


扫描二维码 

提出相关法律问题

致诚社会组织,致力于为社会组织提供高质量的法律服务!



作者 | 王延斌律师

北京致诚律师事务所

2020年3月30日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致诚社会组织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